Skip to content

赛道分析

认知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

  • 认知心理学

    • 研究感知、记忆、决策等认知过程,如首因效应、投射效应等。
    • 子类:直观动作思维(依赖实践动作)、形象思维(利用具体形象)、逻辑思维(运用概念推理)。
  • 社会心理学

    • 分析群体行为与个体互动,如霍桑效应(被观察时行为改变)、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散)。
    • 子类:互惠效应(礼尚往来)、贴标签效应(行为与标签一致)。
    1. 行为经济学
    • 契合点:行为经济学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决策行为,适合探讨认知偏差和决策心理。
    • 专栏内容建议
      • 认知偏差与决策错误
      • 风险感知与决策
      • 行为经济学实验
      • 理性与非理性决策

一、认知心理学(35 期)

  1. 为什么你总是“视而不见”?——选择性注意的机制

  2. 为什么我们容易相信阴谋论?——确认偏误的认知陷阱

  3. 如何识别 PUA 套路?——从情感操纵到职场权威服从的心理学拆解

  4. 超市试吃如何提高销量?——互惠原则的行为设计

  5. 如何避免“社会比较”带来的焦虑?——向上/向下比较策略

  6. “破窗理论”真的有效吗?——环境暗示与行为传染

  7. 为什么人们热衷“立人设”?——印象管理的进化逻辑

  8. 为什么总在深夜 emo?——昼夜节律与情绪认知的波动

  9. 为什么“第二件半价”总让人多买?——边际成本感知的扭曲

  10. “幸存者偏差”如何误导社会认知?——以成功学为例

  11. 如何利用“峰终定律”提升用户体验?——记忆偏差的商业应用

  12. 如何利用“锚定效应”谈薪资?——数字暗示的魔力

  13. 为什么重复会让人相信谎言?——真相错觉效应

  14. “社恐”的心理学解释——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

  15. 如何制造“稀缺感”让人行动?——逆反心理的营销应用

  16. “颜值即正义”有科学依据吗?——光环效应的实验证据

  17. 为什么谣言传播更快?——信息疫情的社会认知基础

  18. “自动续费”的隐秘陷阱——现状偏差与惯性消费

  19. “盲盒经济”为何让人上瘾?——可变比率强化的成瘾机制

  20. 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达克效应与认知盲区

  21. 为什么我们对陌生人的善意更容易感动?——“情感距离效应”

  22. 为什么人们相信星座?——巴纳姆效应的心理陷阱

  23. 如何利用“宜家效应”提升黏性?——参与感的价值幻觉

  24. “键盘侠”是如何产生的?——网络去个性化效应

  25. 遇到犟种别硬刚!教你 3 招巧妙应对!

  26. 为什么总有人“抬杠”?——对抗性人格的认知根源

  27. 威胁感知:为何危机能让我们提升表现?

  28. 自我实现预言:如何通过改变自我认知,实现目标?

  29. 社会惰性:为什么集体行动时,人们往往不愿意承担责任?

  30. 情绪智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31. 未竟之事效应:为什么有未完成的任务总让我们难以放松?

  32. 认知失调:我们是如何在内心制造舒适区的?

  33. 生存偏差:如何避免被表面现象迷惑?

  34. 自利偏差:我们为什么总是将成功归功于自己?

  35. 时间偏好理论:如何训练自己做出更长远的决策?

  36. 职场甩锅背后的心理——责任扩散效应

  37. 如何高效学习?——间隔效应与主动回忆法

  38. 如何摆脱思维定式?——功能固着的突破方法

  39. “满减优惠”背后的数学陷阱——框架效应的魔力

  40. 为什么总买无用的“凑单品”?——购物目标的自我欺骗

  41. “分期付款”让人多花多少钱?——现时偏好的量化分析

  42. 为什么专家预测总出错?——过度自信的金融市场教训

  43. 如何通过冥想提升专注力?——神经可塑性的证据

  44. 记忆是如何被篡改的?——错误记忆的心理学解释

  45. 多任务处理是伪命题吗?——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

  46. 如何训练你的“超级记忆力”?——记忆宫殿法全解析

  47. 直觉 vs 理性:双系统思维如何影响决策?

  48. 为什么学过的知识会忘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49. 语言如何塑造思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争议

  50. 梦的解析:梦境是潜意识的密码吗?

  51. 创造力从何而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52. “似曾相识”是怎么回事?——既视感(Déjà vu)的科学解释

  53. 为什么我们会“自动屏蔽”某些信息?——认知过滤机制

  54. 拖延症的大脑秘密——前额叶皮层与延迟满足

  55. 为什么你总记不住人名?——面孔与名字的记忆编码差异

  56. “心流”状态是如何产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学

  57. 为什么我们喜欢分类?——认知范畴化的进化意义

  58. 盲视现象:看不见却能“感知”的奇妙大脑

  59. 如何对抗信息过载?——认知负荷管理策略

  60. 为什么有些人更“聪明”?——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61. 镜像神经元:共情能力的生物基础

  62. “鸡尾酒会效应”——听觉注意的选择性

  63. 为什么我们会做白日梦?——默认模式网络的作用

  64.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逻辑谬误的 5 个方法

  65. “舌尖现象”——话到嘴边却说不出的记忆机制

  66. 为什么颜色会影响情绪?——色彩感知的心理效应

  67. 自闭症患者的“超级注意力”——细节导向的认知模式

  68. 为什么有人方向感极差?——空间认知的个体差异

  69. “曼德拉效应”——集体错误记忆的社会认知解释

  70.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效率?——视觉化思维的奥秘

  71. 人工智能如何模仿人类思维?——认知架构的启示与局限


二、社会心理学(35 期)

  1. 为什么好人会作恶?——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2. 如何说服他人?——中心路径与外围路径理论

  3. “乌合之众”的真相——群体极化的心理机制

  4. 第一印象有多重要?——首因效应的实验验证

  5. 为什么我们容易从众?——阿希线段实验的现代启示

  6. 职场中的“小团体”现象——社会认同理论解析

  7. “受害者有罪论”从何而来?——公正世界假说的阴暗面

  8. 如何打破偏见?——接触假说与跨群体友谊的力量

  9. 为什么慈善广告总用孩子照片?——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10. 为什么分手会让人痛苦?——依恋理论与社会排斥

  11. 如何避免成为“背锅侠”?——责任归因的自我保护策略

  12. 为什么我们喜欢贴标签?——认知吝啬鬼的社会简化

  13. 校园霸凌的心理学根源——权力动态与群体服从

  14. “饭圈文化”背后的心理机制——群体认同与自我延伸

  15. 为什么道歉反而招致反感?——自我辩护理论的反直觉案例

  16. 如何识别“煤气灯效应”?——认知扭曲的情感操控

  17. 如何利用“承诺一致性”改变行为?——登门槛技术的应用

  18. 为什么我们同情虚构角色?——替代性情感的神经机制

  19. “吊桥效应”是真的吗?——生理唤醒的错误归因实验

  20. “微笑抑郁症”的社会建构——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

  21. 元宇宙中的社交会改变人性吗?——虚拟身份的社会实验


三、行为经济学(30 期)

  1. 为什么免费的东西最贵?——零价格效应的非理性

  2. 如何利用“锚定效应”谈薪资?——数字暗示的魔力

  3. “剁手党”的救星——心理账户的破产与重建

  4. 为什么赌徒总是输光才走?——沉没成本谬误的深渊

  5. 超市定价的暗黑心理学——尾数定价与左位效应

  6. 为什么人们宁可饿着也要排队?——稀缺效应的非理性

  7. 如何设计“选择架构”助推健康饮食?——助推理论实践

  8. “第二杯半价”真的划算吗?——比例偏见的陷阱

  9. 为什么我们总在双十一超额消费?——预期后悔理论

  10. 健身房会员卡的秘密——过度自信的支付偏差

  11. 如何用“损失厌恶”戒掉坏习惯?——承诺机制的实验设计

  12. “最后一间客房”的销售话术——稀缺性制造的 urgency

  13. 为什么股票套牢不愿割肉?——处置效应的心理根源

  14. 餐厅菜单的设计心机——折中效应与诱饵选项

  15. “试用装”如何让你花更多钱?——禀赋效应的商业应用

  16. 为什么人们选择困难?——决策疲劳的神经经济学解释

  17. 如何用“默认选项”改变社会行为?——器官捐献案例研究

  18. 为什么保险公司爱卖“附加险”?——概率忽视的认知偏差

  19. 直播带货的“限时抢购”套路——现时偏好的非理性

  20. 如何避免被“价格锚定”套路?——对比效应的破解方法

  21. “包邮”为什么让人更想买?——分离支付的消费幻觉

  22. 为什么人们宁可要现金而非等价礼物?——心理账户的界限

  23. “续费自动扣款”的隐秘诱惑——现状偏差的商业利用

  24. 如何用“厌恶疗法”戒除手机瘾?——承诺机制的强化设计

  25. “绿色环保”标签的溢价秘密——道德许可效应的商业应用


四、认知心理学(新增 35 期)

  1. 为什么你总被短视频“绑架”?——多巴胺与间歇强化的认知机制
  2. “信息茧房”如何重塑大脑?——算法推荐下的认知窄化
  3. 如何通过睡眠优化记忆?——睡眠周期与记忆巩固的关系
  4. 为什么有人天生方向感强?——海马体空间导航的个体差异
  5. “幻肢痛”的启示——大脑如何构建身体意象
  6. 如何用“番茄工作法”欺骗大脑?——注意力分割的神经科学
  7. 为什么强迫症患者停不下来?——重复行为的认知闭环
  8. “联觉者”的世界——当数字有颜色、声音有味道
  9. 如何通过音乐提升认知?——莫扎特效应的真相与迷思
  10. 为什么我们会“脑补”不存在的细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法则
  11. “路痴”的救星——认知地图构建的训练方法
  12. 为什么恐怖片让人又怕又爱?——恐惧唤醒与认知评估的博弈
  13. “超忆症”是天赋还是诅咒?——记忆无法遗忘的人生
  14. 如何用气味唤醒记忆?——嗅觉编码的独特性
  15. 为什么有人能一心多用?——注意切换的神经效率假说
  16. “时间感知”为何因人而异?——大脑内部时钟的运作机制
  17. 为什么数学好的人更擅长音乐?——抽象思维的跨领域迁移
  18. 如何通过游戏提升认知灵活性?——电子游戏的争议与价值
  19. “清醒梦”控制术——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界探索
  20. 为什么有些人更抗压?——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
  21. “语音助手”如何改变人类思维?——外部认知工具的双刃剑
  22. 为什么我们习惯自我对话?——内在语言的心理学功能
  23. “濒死体验”的科学解释——大脑缺氧的认知幻觉
  24. 如何通过饮食保护大脑?——Omega-3 与认知衰退的关联
  25. 为什么有人能“过目不忘”?——照相式记忆的神经基础
  26. “直觉决策”真的可靠吗?——专家与新手的认知差异
  27. 如何用颜色编码提升工作效率?——视觉线索的认知强化
  28. “量子思维”是伪科学吗?——类比隐喻的认知误导风险
  29. 如何通过正念训练减少认知负荷?——默认模式网络的调控
  30. 为什么有人相信“玄学”?——模式寻求的认知本能
  31. “AI 绘画”挑战人类创造力?——艺术创作的认知本质
  32. 如何通过运动提升脑力?——BDNF 蛋白的认知增强作用
  33. 为什么总在洗澡时灵感迸发?——无意识加工的创造力
  34. “数字痴呆症”时代如何自救?——外部记忆依赖的认知代价

五、社会心理学(新增 35 期)

  1. 为什么“吃瓜”停不下来?——窥私欲的社会进化逻辑
  2. 如何识别“情感吸血鬼”?——能量掠夺的人际剥削模式
  3. “职场冷暴力”的心理学拆解——被动攻击与权力压制
  4. 为什么人们热衷“MBTI 人格测试”?——分类需求与自我认同
  5. “社媒点赞”如何改变自我价值?——社会认可的数字异化
  6. 如何应对“道德绑架”?——义务感的文化建构与反抗
  7. “受害者心态”的恶性循环——归因风格与自我实现的预言
  8. 为什么总对亲近的人发脾气?——安全依恋与情绪宣泄的悖论
  9. “孤独经济”背后的心理需求——虚拟陪伴的社交代偿
  10. 如何避免被“情感操控”?——认知失调的防御策略
  11. “取消文化”的社会心理机制——群体审判与道德 cleansing
  12. 为什么我们害怕“不合群”?——社会排斥的原始恐惧
  13. “凡尔赛文学”的心理动机——隐性自恋与地位展示
  14. 如何利用“自我暴露”拉近距离?——社会渗透理论的实践
  15. “阴谋论”为何吸引高智商人群?——控制幻觉与认知闭合
  16. 为什么总在朋友圈“伪装生活”?——印象管理的数字化升级
  17. “恋爱脑”的神经生物学解释——多巴胺与依恋系统的失衡
  18. 如何应对“年龄焦虑”?——社会时钟的文化建构与挣脱
  19. “键盘侠”的双面人生——线上攻击与线下退缩的认知割裂
  20. 为什么“搭子文化”盛行?——浅关系时代的社交降级
  21. “职业倦怠”的社会传染性——情绪劳动与群体耗竭
  22. 如何识别“伪共情”?——情感表演与真实关怀的界限
  23. “信息回避”是自我保护吗?——认知闭合与焦虑管理
  24. 为什么总对陌生人更友善?——社会距离与道德约束的倒置
  25. “种草经济”的心理操控术——从众与稀缺的双重陷阱
  26. 如何避免“过度分享”?——自我表露的边界与风险
  27. “电子闺蜜”是未来趋势吗?——AI 情感陪伴的伦理争议
  28. 为什么人们怀念“非数码时代”?——怀旧心理的认知修复功能
  29. “杠精”的认知画像——对抗性沟通的人格特质
  30. 如何利用“小团体”提升凝聚力?——内群体偏见的正向应用
  31. “摆烂文化”是社会抵抗吗?——习得性无助的群体表达
  32. 为什么 Z 世代抗拒“画饼”?——期望管理代际差异的心理根源
  33. “全职儿女”现象解读——家庭角色重构的社会压力
  34. 如何应对“社交降级”?——低能耗关系的社会适应策略
  35. “玄学职场”为何流行?——不确定时代的控制感代偿

六、行为经济学(新增 30 期)

  1. 为什么“9.9 包邮”让人失去理性?——最小可觉差(JND)的定价魔法
  2. 如何用“诱饵效应”设计菜单?——价格对比的决策操控
  3. “直播打赏”的非理性冲动——虚拟礼物支付的心理账户
  4. 为什么会员制让人花更多钱?——预付成本的沉没效应
  5. 为什么人们愿意为“环保溢价”买单?——道德标签的禀赋效应
  6. “虚拟货币”投资的心理陷阱——概率扭曲与风险感知
  7. 如何用“损失框架”促进健康行为?——戒烟戒酒的助推设计
  8. “付费抢票”是智商税吗?——焦虑溢价的消费心理
  9. “动态定价”如何操控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的行为实验
  10. 如何设计“游戏化”消费体验?——成就系统的多巴胺驱动
  11. “知识付费”的认知税——信息焦虑与自我提升幻觉
  12. 为什么总在促销时买无用之物?——交易效用的非理性评估
  13. “订阅制”如何改变消费习惯?——所有权感知的弱化实验
  14. 如何用“社会证明”提升转化率?——从众心理的电商应用
  15. “情绪型消费”的神经经济学——压力购物与多巴胺释放
  16. 为什么“免费试用”反而更贵?——禀赋效应的升级陷阱
  17. “算法推荐”如何掏空钱包?——个性化助推的信息茧房
  18. “虚拟奢侈品”为何有人买单?——数字稀缺性的心理建构
  19. 为什么“凑满减”总买多余商品?——目标替换的自我欺骗
  20. “时间定价”如何影响决策?——机会成本的行为量化
  21. “后悔药”真的存在吗?——反事实思维与保险购买
  22. 为什么人们相信“理财课程”?——达克效应与金融盲区
  23. “饥饿营销”的生理学基础——血糖水平与冲动决策
  24. 如何用“行为设计”对抗拖延?——承诺机制的微观应用

内容升级建议

  1. 跨领域融合
    • 结合认知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分析“短视频成瘾”如何利用多巴胺机制(认知)和可变奖励设计(行为经济)。
  2. 热点追踪
    • 围绕 ChatGPT、元宇宙等科技趋势,探讨“AI 如何改变人类认知模式”或“虚拟社交的身份认同危机”。
  3. 工具化输出
    • 每期附思维工具卡(如认知偏差自查表、社会影响防御指南)。
  4. 争议话题
    • 设计辩论式内容(如“大数据推送是便利还是操控?”),激发读者互动。
  5. 文化比较
    • 对比东西方思维差异(如“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的决策模式”)。

这些主题兼顾前沿性实用性,既可吸引深度思考者,也能为普通读者提供行动指南,助你的专栏持续保持新鲜感和影响力!